昭远智库

Research

咨询热线
138-1648-4378

电话传真
021-65537820

慈禧太后废止戊戌变法真正原因:伊藤博文把持大清、中美英日合邦

发布日期:2020-11-18    作者:昭远制药    


慈禧肖像,荷蘭畫家胡博·華士繪

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太后在1898年踩刹车,叫停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是因为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或者光绪皇帝亲政是假的,慈禧太后不舍得放权才是真的。


从1894年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的表现来看,光绪确实是独立亲政。从光绪对日宣战,到马关和议,慈禧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干涉光绪的决策。


晚清的三大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庚子新政,慈禧都有支持的表现。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后,即于当年开展洋务运动。1898年6月10日,慈禧太后同意光绪所送过来的《明定国是诏》,同意变法。1901年,慈禧太后默许进行庚子新政。


光绪的戊戌变法,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是随便涂鸦。在没有取得满朝大臣(包括外省官员)的共识、也没有任何改革的计划,就在百天内不征询大臣讨论,单方面发布数百道命令。虽然是淋漓尽致,但过后却是一地鸡毛!



光绪皇帝读书像

可以说,光绪的一生毁在两个人的手里:翁同龢,作为老师,让光绪成为了一个眼光狭隘而无知的人;康有为,说话慷慨激昂,做事一塌糊涂,忽悠光绪进行一场糊涂变法。


对比一下,1901年庚子新政,比1898年戊戌变法显得审慎、有计划得多,更具有操作的可行性。


慈禧太后同意发布《明定国是诏》,就已经表明了慈禧太后支持变法。但为什么慈禧太后最后要踩刹车呢?仅仅是因为光绪百天发来数百道命令吗?


根据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一书,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1898年戊戌变法时来到中国访问;当时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康有为建议清朝聘用伊藤博文作为变法顾问,甚至给予事权(即部分或全面主持戊戌变法);后李提摩太向康有为提出“中美英日合邦”的建议。


这里隐含的巨大风险是:1、伊藤博文独揽大清朝政;2、大清的军事、财政、外交权力被转移,无法独立自主。


对于聘用伊藤博文为顾问的提议,变法派是纷纷上书要求光绪聘用伊藤博文。对此,保守派官员异常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如此尖锐的话语,让慈禧太后不得不从圆明园回到紫禁城,观察和了解光绪的看法,以便进行风险把控。


对于“中美英日合邦”的提议。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在9月20日上书:“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9月21日,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上书:“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伊藤博文

在下判断之前,先了解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尔二人。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出生,是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担任第1、5、7、10次四任内阁总理大臣),明治维新元老,中日甲午战争策划者。


伊藤博文,本姓林氏,是日本第7代君主孝灵天皇的后裔。因其父林十藏是水井武兵卫的养子,于是改名为水井十藏。后来水井武兵卫成为伊藤弥右卫门养子,水井武兵卫改名为伊藤直右卫门,因此,水井十藏又改名为:伊藤十藏。这就是伊藤博文姓伊藤的来由。


1862年,21岁的伊藤博文等十几个人闯入英国公使馆,仍自制的燃烧弹。


1863年,伊藤博文等长州五杰(即:伊藤博文、山尾庸三、井上胜、井上馨、远藤谨助)受长州蕃派遣,秘密经过中国前往英国,进入伦敦大学学习,师从著名化学家亚历山大·威廉·威廉姆逊。当年英国军舰炮轰萨摩藩。


1864年6月,伊藤博文和井上胜回到日本。当年发生下关事件(即美、法、英、荷四国联合军舰炮轰马关)。


1865—1867年,伊藤博文从事讨伐德川幕府、归政天皇的运动。


1885年,伊藤博文提出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并于当年出任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开始起草日本宪法,被称为“明治宪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参与策划吞并李氏朝鲜和甲午战争,并于1895年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以上就是伊藤博文的简要经历。



34岁时的李提摩尔

李提摩尔,TimothyRichard,1845年10月10日出生在威尔士的一个铁匠家庭,20岁进入神学专科学习,23岁加入伦敦浸礼会,并自愿到中国传教。


在1876—1879年华北五省空前旱灾(即丁戊奇荒)中,李提摩尔在青州和山西从事赈灾活动。


1880年,因为中俄纠纷,李提摩尔印发《议和论》,主张以外交途径解决。

1886年,李提摩尔来到北京,发布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西方各国的教育情况,建议清政府每年拿出100万两白银作为教育经费。


1890年,李提摩尔应李鸿章的邀请,担任《中国时报》中文版主笔,经常发布中国改革的社论。


1891年—1916年,李提摩尔负责上海广学会,主要负责翻译和出版书籍。其中最出名的是英国马垦西所著的《泰西新史揽要》,在1895年出版后风行一时,是戊戌变法时光绪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


在戊戌变法期间,李提摩尔向康有为提出了“中美英日合邦”方案:中、美、英、日四国将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交给一个“百人委员会”鼓励。这个方案,比现在的欧盟更激进、更大胆。


以上就是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尔的经历。现在来说说可行性。李提摩尔的中美英日四国合邦方案,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没有一丝丝的可能性,所以就不必讨论了。这里主要是分析假如光绪同意,伊藤博文愿意成为戊戌变法顾问或者执政吗?


马关谈判时清朝书记官所记录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对话的《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中记载:“


伊云:“中国财源广大,未必如此减色。”

李云:“财源虽广,无法可开。”

伊云:“中国之地,十倍于日本,中国之民四百兆,财源甚广,开源尚易,国有急难,人才易出,即可用以开源。”

李云:“中国请尔为首相,何如?”

伊云:“当奏皇上,甚愿前往。”


”伊即伊藤博文,李即李鸿章,皇上即日本明治天皇。可见,如果光绪同意,伊藤博文确实愿意作为戊戌变法的顾问,或者首相之类的执政。至于说能否实现,就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们知道伊藤博文是愿意的。


因此,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生病为由,宣布临朝听政的原因是:一、变法派上书要求聘请伊藤博文作为变法顾问,甚至给予变法权力;二、变法派官员杨深秀、宋伯鲁二人上书光绪,要求同意李提摩尔提出的中美英日合邦方案。慈禧太后本身并不反对变法。


9月19日,慈禧太后离开圆明园,回到紫禁城,是因为聘请伊藤博文作为变法顾问这个问题,想要了解光绪的想法。结果第二天、第三天,相继听到杨深秀和宋伯鲁二人的中美英日合邦要求,不要说是慈禧太后,任何一个皇帝,听到这个方案都坐不住!


光绪是怎么想的,我们无从得知,但光绪没有训斥杨深秀和宋伯鲁二人,就成为了慈禧在戊戌变法踩刹车、自己亲自出马收拾局面的关键因素。


至于其他的说法,如康有为的刺杀方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时有能力刺杀慈禧太后的人,都不可能同意刺杀。光绪计划和慈禧太后前往天津阅兵,更多是光绪以阅兵为由增加和慈禧太后的沟通,缓和母子关系。至于慈禧太后要废光绪的流言,不过是变法派的造谣或推测。而光绪以兵幽禁慈禧太后于圆明园的流言,则是保守派的造谣或推测。


至于慈禧太后为何没有在9月21日捉拿康有为的上喻中没有提及李提摩尔的中美英日合邦方案,依据雷家圣的推测,应该是慈禧太后不知道美、英、日是否参与这个方案,不想多生事端引发外交争端而不予提及。


C号一千圓紙幣(1963年-1986年發行)的伊藤博文头像

最后讨论下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尔的动机。伊藤博文想要参与戊戌变法,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名誉和历史地位。


试想:成功在日本和中国变法,将会给伊藤博文功盖古今的地位。古今中外,有谁能够2次成功变法呢?没有!伊藤博文就是想要做这个古今中外的第一人。


这就是伊藤博文的动机,而非“日本鬼子亡我之心不死”的愤青口号。


从李提莫尔积极参与中国的赈灾,并多次参与中国政治,呼吁变革,提出教育改革,出版书籍改变观念等行为来看,其实李提摩尔已经是一个真正关心中国事务的人,即便他的国籍是英国。


简单说,李提摩尔就是一个汉化的英国人。


虽然中美英日合邦的方案很荒谬,但他的动机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而非破坏。